天气变化,就会有许多孩子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而缺勤。
3-6岁幼儿肥胖和超重比例越来越高,达到17%-19%左右,6岁幼儿的近视率接近20%,3-6岁幼儿往返跑.立定跳远.走平衡木.单腿跳四项体能素质出现下降趋势。2007年以来,政府和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,如阳光体育运动等,试图破解学生体质健康难题。但是,调研显示,效果并不有明显。
来自中小学一线的教师说:“不爱运动是新一代孩子的共同特点,现在的孩子,从小没有好的身体基础,到上学了,他们不喜欢体育,很难培养锻炼习惯。”幼儿不爱运动,直接后果是运动量不足,而运动量不足是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。
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不爱运动呢?综合研究认为,不是幼儿天生不爱运动,是幼儿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存在误区,导致幼儿远离运动。
误区一:“孩子将来比的是文化成绩,体育活动对学习没有用”
研究表明,从出生到10岁,是人的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。这个时期,幼儿的身体活动,对促进大脑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参与体育,学习音乐,将促进大脑的发育,大脑灰质充满活跃的细胞和细胞连接。相反,如果孩子经常保持静态,玩游戏,看电视,那么其大脑灰质只能形成低等细胞和细胞连接。研究证实,早期爱运动的孩子,其注意力,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,而这些,对孩子今后的学业成绩有巨大的影响。“调皮的孩子聪明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误区二“孩子不想成为运动员,做那么多运动没有什么用”
的确,幼儿的运动不是指专门运动技能训练。事实上,对于学龄前儿童,并不是提倡学习运动技术和高强度身体素质锻炼。幼儿的运动,主要是指一般的身体活动,具体是体育活动:0-5岁,是指日常的游戏,结合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,是多变,轻微的身体练习:6-8岁,可安排简单,有趣,多样的基本活动,接触最基本的运动技能。研究表明,幼儿在10岁之前,如果获得良好,积极的身体活动体验,对于孩子一生来说,有利于体育锻炼练习惯的养成,可以大大增加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。
误区三“孩子天生不爱动,家长也没有办法”
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。现实中,爱不爱运动,确实存在个体差异,但是,从总的要求而言,正确的做法是:应当鼓励所有学龄前儿童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,同时,家长应当身体力行。研究表明,如果父亲或者母亲积极参加体育活动,那么他们的孩子,比比父亲或者母亲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几率要比其他孩子高出2-3.5倍。如果父母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,那么他们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几率上要高出5.8倍。显然,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。在一定程度上,父母的行为决定了孩子的行为。但是,中国的家长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。
误区四:“寒冷季节,户外锻炼更容易引起疾病”
许多家长对于体育运动锻炼的好处是肯定的。但是,却很少允许孩子在恶劣的气候下进行锻炼,往往将孩子保护在“温室”中。事实上,幼儿不生病或者是少生病,取决于幼儿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。幼儿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强,使得幼儿面对环境的变化,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机能来适应环境。与中国孩子相比,日本俄罗斯的孩子,抵抗力强,得病少,正是得益于幼儿时期特殊的抗寒锻炼。
上述误区,仅仅是孩子教育中比较明显的问题。其实,在实际生活中,还有更多的误区。但是,只要是从小抓起,用科学的方法,鼓励孩子走到阳光下,走进大自然中去锻炼。除此之外,别无他法。